[size=0.48][url=] [/url] 習近平總書記13日下午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,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、僑批文物館,了解汕頭開埠歷史、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,和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、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。 向海而生,因港而立。從邊陲漁村,到通商口岸,再到改革開放前沿,汕頭的發展,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。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,清政府分別與美國、英國、法國簽訂《中美和好條約》《中英天津條約》《中法天津條約》,條約均以汕頭作為開埠口岸。 從昔日被動開埠,到建立經濟特區,汕頭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輝煌。 汕頭經濟特區成立以來,敢闖敢試、敢為人先、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、開花結果。 如今的汕頭高樓林立、道路交錯。再度回望這座城市的開放歷程,啟示深刻,意義深遠。 [size=0.48][url=] [/url] 汕頭市時代廣場夜景 (新華社記者陳曄華 攝)
身為經濟特區,肩負改革“試驗田”和開放“窗口”的使命擔當,就要有敢于嘗試、敢于創新的勇氣。 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汕頭,積極開展體制創新和改革探索,闖出一條又一條新路: 20世紀80年代,汕頭特區在全國率先實行24小時審批答復制度,開政府機關實行承諾制的先河;率先進行干部制度改革,改委任制為聘請制。 20世紀90年代,汕頭率先在全國啟動京粵地區博士后科技開發基地,形成政府、科研和企業三位一體“聯姻機制”;在全國開通首條信息高速公路。 進入21世紀,汕頭又率先在全國開通地方政府信用網,開創了利用網絡技術改善市場經濟監管方法的先例。 每一個“率先”,都標注著汕頭在開放進程中的開拓創新。它們打破舊思想、舊制度的藩籬,帶來新的觀念和新的舉措。可以說,正是開放,給汕頭帶來了創新的源頭活水和發展的不竭動力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:“40年來,深圳、珠海、汕頭、廈門、海南5個經濟特區不辱使命,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、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,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‘試驗田’作用,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‘窗口’作用,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。” [size=0.48][url=] [/url] 汕頭市小公園中山紀念亭附近的民國建筑 (新華社記者陳曄華 攝)
|